7月13日上午10点,位于邗江区蒋王街道的贵人果园2号科技大棚里,“园主”祁贵仁正和扬州大学教授陈学好采收西瓜种质资源。突然,他的手机响了起来。“祁校长,我们是四川眉山的种植合作社,想下个月带30多个新农人来培训,您那边方便接待吗?”刚接完培训电话,手机又响了,是一家超市的采购经理。“祁总,今天苏翠一号再发50箱。”“好,下午两点前准能送到冷库。” “这段时间,是水蜜桃、梨子和西瓜上市的旺季,特别忙。此外,这段时间还要种玉米,不过我们这玉米不是用来吃的,等到8月份翻地时,玉米全都埋到泥里当绿肥,比化肥养地效果好多了。”祁贵仁指着一旁种满了玉米的大棚对记者说,“我们果园现在用的是生态循环模式,走的是全自动化路子,得靠科技种田。” 在蒋王都市农业观光园里,这片150亩的生态果园是祁贵仁最骄傲的作品。除了是果园负责人,他还是全国乡村振兴共享实践指导师。他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育田间学校,仅去年就培训了4076人次,如今已是全国农民争相造访的国家级优质田间学校。 出生于连云港东海县的祁贵仁,自幼跟着父母在田里摸爬滚打。从扬州大学农业专业毕业后,成了一名记者。 十年前的一个周末,祁贵仁在蒋王街道悦来村采访时,看到连片闲置的土地,突然萌生了种桃的念头。他拉上两位朋友,租下32亩地,种起了桃树。 “那会儿一门心思想种出好桃子,听说牛粪肥效好,就托人从扬大奶牛场拉了十几车新鲜牛粪,整整齐齐埋在桃树下。”祁贵仁至今记得那个夏天,三伏天的太阳把地晒得冒白烟,桃树叶一天比一天蔫,“等发现不对劲时,70%的桃树全被‘烧’死了。” 两位朋友见状打了退堂鼓,投进去的10多万元打了水漂。“家里人劝我算了,可我就是不服输。”祁贵仁说,转机出现在第二年春天,那些侥幸存活的桃树竟抽出了新芽。“更没想到的是,牛粪发酵后成了好肥料,补种的桃苗长得特别壮,结出的桃子又甜又脆,还拿了江苏省农产品展销会银奖。” 挫折让祁贵仁明白,光有热情不够,还得懂技术。他把扬州大学的农学专家请到农场,成立工作室,引入“Y形果树种植模式”,将枝繁叶茂的桃树驯化为机械友好的Y形结构。树下,一条铺着稻壳的“鸡健身跑道”蜿蜒伸展,芦花鸡扑腾着啄食杂草。 “芦花鸡不光吃掉害虫杂草,排出的粪便经发酵还是最好的有机肥,这叫‘鸡桃共生’生态链。”此时,祁贵仁的目标已从“种好吃的桃子”升级为“种好吃又增收的桃子”。祁贵仁说,Y形果树让机械采摘效率提升3倍,亩产增加200公斤。 这些年,祁贵仁还围绕立体西瓜与水稻的轮作模式、H形架式葡萄的创新栽培模式、优质高产梨与病虫害防控技术应用等课题进行了创新探索,引进了省农科院培育的苏翠梨、苏蜜西瓜等新品种,获得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。 从“望天收”到“靠数据吃饭”,祁贵仁给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,靠着一部手机可以种一千亩地。“我们的种植大棚已经更新至第四代,从地栽到立体栽培再到智能升降系统,土地利用率翻了5倍。”祁贵仁指着棚顶上像飞碟一样的传感器说,“温度、湿度、二氧化碳浓度全由物联网系统调控,手机上就能看数据。” 采访期间,贵人果园内的土壤教授工作室里,扬州大学教授赵海涛正带着学生检测果树田里的土壤样本。这几年,在市、区关工委“五老”的牵线搭桥下,扬州大学陈学好、杨晓东、谢兆森等六位教授的工作室落户贵人果园,涵盖土壤、果蔬、西瓜、黄瓜、植保、智慧农业等领域。“每一位专家都是一座技术靠山,这六座靠山,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。”祁贵仁说。 专职搞农业后,祁贵仁琢磨着打造自己的品牌果蔬。恰好此时,陈学好想把实验室的黄瓜种质基因库“搬”到田间。祁贵仁一听就来了劲,当即找到陈学好,拍着胸脯说:“把基因库放我这儿,保证比实验室还靠谱。”可陈学好考察后却摇了摇头:“大棚温度不稳定,防虫设施也跟不上。” “他说不行,我就改!”2023年春节假期,祁贵仁泡在大棚里,带着工人更改无土种植槽、铺设水肥管道、安装物联网设备。春节后复工第一天,陈学好带着研究团队来到果园一看,2800平方米的现代化种植基地呈现在眼前。很快,308份珍贵的黄瓜种质资源搬进了“新家”。如今,在陈学好团队的努力下,黄瓜种质基因库不仅存有508个黄瓜品种,更孕育出了扬州独有的水果黄瓜新品种13个,成了江苏省最大的水果黄瓜种质基因库。其中“玉秀2号”黄瓜更是推广到山东、河南、陕西等省份,种植面积超两万亩,带动农民亩均增收超3万元。 现在,祁贵仁和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、南京农业大学产业研究院合作,将贵人果园出品的羽衣甘蓝和玉秀黄瓜制作成冻干粉,推动农产品从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。 如今,蒋王都市农业观光园内的26家种植户,都跟着祁贵仁种上了新品种、用上了新技术。“一个人富不算富,大家富才是真的富。”祁贵仁说,他的目标是让更多农民学会科学种田,让科技的种子在更多土地上生根发芽。九游娱乐官网 |